华侨大学官网
檀革胜
教授
个人简介
/ Personal profile

檀革胜,男,1976年生人,汉族,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理论教研室主任,无党派。

2009年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2011年,博士后出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2011年);2010-至今,入职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7年3-8月,在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与台湾专家合作从事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研究工作。2013年,评为副教授,2018年,评为正教授。2021年,评为研究员。

作为研究者,聚焦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当代交响曲创作的研究,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尤其是戏曲音乐的本体研究,并担任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负责研究所的工作。

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一项国家课题,三项省部级课题,其他项目七项;出版专著两部,教材一部(与他人合作),译著一部(与他人合作,该译著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必备参考书)。作为创作者,主要从事交响音乐创作,已经创作交响曲6部,协奏曲4部,其他室内作品20余部;获得福建省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一次(第七届),厦门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一次(第六届),三等奖一次(第五届)。成功发布檀革胜《第一交响曲》,厦门交响乐团演奏,(2015年9月18日,厦门音乐厅)成功发布檀革胜《第三交响曲》,上海爱乐乐团演奏,(2016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侨·桥—檀革胜交响作品音乐会”,演出了三部交响作品,厦门爱乐乐团演奏(2020年10月29日,厦门);成功举办“檀革胜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2020年10月30日,厦门)。主要作品有《花的悲歌——为管弦乐而作》(2010-2017年)、《If……——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2008年)、《小提琴协奏曲I》(2011年,为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而作)、《诉——为琵琶、扬琴、中阮和大阮而作》(2009年,为中国音乐学院弹拨乐四重奏而作)、《线条I——为管弦乐队而作》(2006年)、《线条II——为三弦四重奏而作》(2007年)、《我的大学——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2011年)、《小提琴协奏曲II》(2014年)、《弦乐四重奏II》(2013,该曲获得福建省音舞节创作二等奖)、《第一交响曲》(2014-2015年,为华侨大学55周年而作)、《第二交响曲》(2015年)、《第三交响曲》(2016年)、《“鼓浪屿”交响曲》(2017-2018年)。《花的悲歌——为管弦乐而作》,2013年12月20首演于厦门,由厦门交响乐团演奏,(该作品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第一交响曲》,2015年9月18日首演于厦门,由厦门交响乐团演奏;《第三交响曲》,2016年11月27日首演于上海音乐厅,由上海爱乐演奏,该曲获得厦门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鼓浪屿”交响曲》拟于2020年,由厦门爱乐乐团演奏。《檀革胜交响作品音乐会》(主办单位: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定于2020年5月在厦门举行,后因疫情,拟推迟到2020年10月在厦门举行。这台音乐会拟演奏我的《第一交响曲》(单乐章)、《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单乐章)。


返回首页

论文成果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论文成果

坎切力的交响思维研究——以最后三部交响曲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29
点击次数:
发表刊物:
黄钟
刊物所在地: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关键字:
坎切力(Ghiya Kancheli); 格鲁吉亚作曲家; 交响思维; 强力爆发结构部分; 循环结构;
摘要:
交响思维是作曲家创作时所运用的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模式。古典以降,交响思维模式就已形成并趋于成熟,成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一个基本的创作思想,指导着作曲家们的创作。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变迁,它也随之变化,并融合于各个时代整体的艺术理念中。坎切力(GhiyaKancheli)是格鲁吉亚最为出名的作曲家,于20世纪80年代蜚声国际。他在国内创作的7部交响曲奠定其国际地位,尤其是其最后三部交响曲,集中代表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坎切力交响思维中的主要因素是核心材料的运用、强力爆发阶段和沉思冥想阶段的交替循环等等,通过这些来制造冲突矛盾,体现鲜明的交响性。
期号:
4
页面范围:
23-36
字数:
15000
是否译文:
发表时间:
2009-11-02
第一作者:
檀革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