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官网
檀革胜
教授
个人简介
/ Personal profile

檀革胜,男,1976年生人,汉族,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理论教研室主任,无党派。

2009年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2011年,博士后出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2011年);2010-至今,入职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7年3-8月,在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与台湾专家合作从事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研究工作。2013年,评为副教授,2018年,评为正教授。2021年,评为研究员。

作为研究者,聚焦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当代交响曲创作的研究,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尤其是戏曲音乐的本体研究,并担任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负责研究所的工作。

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一项国家课题,三项省部级课题,其他项目七项;出版专著两部,教材一部(与他人合作),译著一部(与他人合作,该译著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必备参考书)。作为创作者,主要从事交响音乐创作,已经创作交响曲6部,协奏曲4部,其他室内作品20余部;获得福建省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一次(第七届),厦门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一次(第六届),三等奖一次(第五届)。成功发布檀革胜《第一交响曲》,厦门交响乐团演奏,(2015年9月18日,厦门音乐厅)成功发布檀革胜《第三交响曲》,上海爱乐乐团演奏,(2016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侨·桥—檀革胜交响作品音乐会”,演出了三部交响作品,厦门爱乐乐团演奏(2020年10月29日,厦门);成功举办“檀革胜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2020年10月30日,厦门)。主要作品有《花的悲歌——为管弦乐而作》(2010-2017年)、《If……——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2008年)、《小提琴协奏曲I》(2011年,为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而作)、《诉——为琵琶、扬琴、中阮和大阮而作》(2009年,为中国音乐学院弹拨乐四重奏而作)、《线条I——为管弦乐队而作》(2006年)、《线条II——为三弦四重奏而作》(2007年)、《我的大学——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2011年)、《小提琴协奏曲II》(2014年)、《弦乐四重奏II》(2013,该曲获得福建省音舞节创作二等奖)、《第一交响曲》(2014-2015年,为华侨大学55周年而作)、《第二交响曲》(2015年)、《第三交响曲》(2016年)、《“鼓浪屿”交响曲》(2017-2018年)。《花的悲歌——为管弦乐而作》,2013年12月20首演于厦门,由厦门交响乐团演奏,(该作品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第一交响曲》,2015年9月18日首演于厦门,由厦门交响乐团演奏;《第三交响曲》,2016年11月27日首演于上海音乐厅,由上海爱乐演奏,该曲获得厦门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鼓浪屿”交响曲》拟于2020年,由厦门爱乐乐团演奏。《檀革胜交响作品音乐会》(主办单位: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定于2020年5月在厦门举行,后因疫情,拟推迟到2020年10月在厦门举行。这台音乐会拟演奏我的《第一交响曲》(单乐章)、《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单乐章)。


返回首页

团队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团队
团队名称:
华侨大学音乐学术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
2013年,组建了以我为首席学者的学术团队,这也是华侨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个以音乐研究为主的学术研究团队。该学术团队立足地方音乐的研究,第一研究项目为《福建高甲戏的生态与形态研究》(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 团队项目,经费10万),该团队建立之后,在我的努力协调和帮助下,团队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被评为华侨大学优秀的学术研究团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团队总共五人学术成果如下。

成员    论文    取得相关的课题
檀革胜(首席学者)    高甲戏传统曲牌结构的动力系统研究[J].音乐研究
2014(3)    福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高甲戏的生态与形态研究》



张媛    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的舞蹈形态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5(1)    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闽南民间“丑”舞的形态研究》(2014C050)
    高甲戏丑角表演的舞蹈形态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年(1)   
廖俊宁    “非遗”视野下福建高甲戏生存现状分析与策略思考[J].音乐探索
2014(3)    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戏曲输出研究》(2014C051)
任云    高甲戏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J].人民音乐2014年(10),   
张毅琛    闽南戏曲唱腔语言的音韵特征与艺术处理    福建教育厅课题1项《非物质文化视阈下高甲戏唱腔艺术的传承发展研究》
目前,团队几位青年学者都获得较大的发展。第二个学术团队“闽西汉剧音乐生态和形态”研究团队已经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年指导学术团队建设,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