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官网
檀革胜
教授
个人简介
/ Personal profile

檀革胜,男,1976年生人,汉族,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理论教研室主任,无党派。

2009年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2011年,博士后出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2011年);2010-至今,入职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7年3-8月,在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与台湾专家合作从事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研究工作。2013年,评为副教授,2018年,评为正教授。2021年,评为研究员。

作为研究者,聚焦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当代交响曲创作的研究,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尤其是戏曲音乐的本体研究,并担任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负责研究所的工作。

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一项国家课题,三项省部级课题,其他项目七项;出版专著两部,教材一部(与他人合作),译著一部(与他人合作,该译著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必备参考书)。作为创作者,主要从事交响音乐创作,已经创作交响曲6部,协奏曲4部,其他室内作品20余部;获得福建省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一次(第七届),厦门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一次(第六届),三等奖一次(第五届)。成功发布檀革胜《第一交响曲》,厦门交响乐团演奏,(2015年9月18日,厦门音乐厅)成功发布檀革胜《第三交响曲》,上海爱乐乐团演奏,(2016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侨·桥—檀革胜交响作品音乐会”,演出了三部交响作品,厦门爱乐乐团演奏(2020年10月29日,厦门);成功举办“檀革胜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2020年10月30日,厦门)。主要作品有《花的悲歌——为管弦乐而作》(2010-2017年)、《If……——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2008年)、《小提琴协奏曲I》(2011年,为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而作)、《诉——为琵琶、扬琴、中阮和大阮而作》(2009年,为中国音乐学院弹拨乐四重奏而作)、《线条I——为管弦乐队而作》(2006年)、《线条II——为三弦四重奏而作》(2007年)、《我的大学——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2011年)、《小提琴协奏曲II》(2014年)、《弦乐四重奏II》(2013,该曲获得福建省音舞节创作二等奖)、《第一交响曲》(2014-2015年,为华侨大学55周年而作)、《第二交响曲》(2015年)、《第三交响曲》(2016年)、《“鼓浪屿”交响曲》(2017-2018年)。《花的悲歌——为管弦乐而作》,2013年12月20首演于厦门,由厦门交响乐团演奏,(该作品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第一交响曲》,2015年9月18日首演于厦门,由厦门交响乐团演奏;《第三交响曲》,2016年11月27日首演于上海音乐厅,由上海爱乐演奏,该曲获得厦门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鼓浪屿”交响曲》拟于2020年,由厦门爱乐乐团演奏。《檀革胜交响作品音乐会》(主办单位: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定于2020年5月在厦门举行,后因疫情,拟推迟到2020年10月在厦门举行。这台音乐会拟演奏我的《第一交响曲》(单乐章)、《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单乐章)。


返回首页

研究方向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研究方向

作为研究者,聚焦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当代交响曲创作的研究,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尤其是戏曲音乐的本体研究,并担任华侨大学“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负责研究所的工作。

根据学术团队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结合华侨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我申请建立“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2015年,“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获批建立,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研究戏曲音乐为主的研究机构,也是第一个主要研究闽台戏曲音乐的研究机构。研究所致力于地方戏曲音乐的生态和形态的研究,聚焦于闽台戏曲,成为联系闽台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地。也正是因为其较为突出的学术设想和学术视角,2015年9月19-21日,闽台戏曲音乐研究所在华侨大学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较为大型的学术研讨会“首届闽台地方戏曲音乐研讨会”,邀请了闽台以及全国知名学者20余位,探讨新形势下地方戏曲音乐发展的自身艺术发展规律、梳理闽台地方戏曲各剧种音乐的特点、探讨戏曲音乐如何与现代音乐创作的结合、探索地方戏曲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会议举办得很成功。2016年-2017年,研究所邀请了台湾民族音乐学专家来指导工作,他们对研究所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并邀请我去台湾地区“德高望重”的研究机构——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进行交流。2017.3-8年,我去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台湾师范大学举行学术讲座,与台湾地区民族音乐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未来闽台戏曲音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另外,结合研究所的发展,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生产模式。2016年开始,研究所主动与多个地方戏曲团体联系,双方合作。研究所负责培训地方戏曲音乐设计者(教授课程包括:声腔的形态研究、对位法、民族管弦乐配器,等等),地方团体负责研究所的资料建设。这种发展模式既解决了研究所的资料建设问题、也为研究所赚取研究经费,以便能实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闽西汉剧音乐、莆仙戏音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