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心理行为学研究室
研究室是华侨大学可持续景观设计研究中心下属研究机构,旨在增强我校为国家生态环境与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我校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室的主要研究与实践领域包括建筑环境心理行为学、疗愈景观、园艺康养、绿地景观评价、低碳景观等。
研究方向与题目:
建筑环境心理行为学
聚焦 “人 - 建筑 - 自然空间” 的互动关系,揭示建筑空间属性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深层影响,为空间设计提供心理学实证依据。
推荐研究题目:
●建筑空间 “领域性” 对公共空间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居住建筑私密性设计与居民心理安全感的关联机制
●建筑空间多义性(功能复合性)对使用者行为选择的引导作用研究
●自然元素(绿植、光影、水体)融入建筑内部空间对使用者焦虑情绪的缓解效应
园艺康养理论与疗愈景观设计
以 “健康促进” 为核心目标,探索疗愈景观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方法,打造能满足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健康需求的功能性景观环境。
推荐研究题目:
●基于 “生理 - 心理 - 社会” 三维健康需求的社区疗愈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园艺活动(种植、养护、采摘)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及景观空间适配性设计
●医院户外疗愈花园的植物配置与患者疼痛感知、情绪状态的关联研究
●灾后临时安置区疗愈景观设计:从心理重建需求到空间实践路径
●城市高密度居住区 “微疗愈景观”(阳台、屋顶、街角)的设计模式与健康效益评估
感官花园与文化景观(传统园林)认知
以 “五感体验” 为切入点,打通传统园林与现代感官花园的认知边界,探索景观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元素的协同作用机制与文化表达。
推荐研究题目:
●基于五感整合的传统园林 “意境” 感知机制研究
●传统园林中 “声景”(雨声、风声、水声)的营造手法及其对现代感官花园设计的启示
●嗅觉景观在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作用:传统园林芳香植物配置与现代城市感官花园的关联
●儿童感官花园的五感交互设计:融合传统园林 “自然教育” 理念的实践探索
低碳景观意识与环境保护(认知与行为的过程)
围绕 “低碳景观建设” 全链条,探索低耗能景观技术路径、政策引导机制,以及居民低碳景观认知与行为的转化规律,推动景观可持续发展。
推荐研究题目:
●低耗能景观建设路径、包括城市立体绿化、生态环境的设计、政策、居民低碳景观的意识、认知研究与探索。
●城市立体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的低碳效益评估与推广路径
●居民低碳景观意识与行为的差距分析
●生态修复型景观(如人工湿地、矿坑修复)的低碳设计策略与公众环境认知提升路径
●青少年低碳景观教育的实践模式:从校园景观设计到环保行为养成
毕业生的研究题目:
基于视觉感知的屋顶绿化景观评价研究——以厦门市为例(2018)
机场室内植物景观的应用与设计研究(2018)
国内芳香疗法改善失眠症状研究进展(2018)
抑郁症患者颅内自愈漫游指南(研究性设计) (2021)
面向抑郁大学生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研究性设计)(2021)
大型综合医院标识导示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2024)
港、澳、台与大陆青年对传统园林认知与评价的比较研究(2024)
视听感知下沿海蓝色空间的恢复性效应研究(2025)
室内芳香植物对青年群体的恢复性效应研究(2025)
历史街区视觉风貌对游客场所依恋影响研究——以泉州中山路为例(2025)
毕业生升学与就业:
升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就业:香港某企业(世界500强)、重庆市某设计院、福州市某设计院、厦门市某设计院、深圳市某设计院、苏州市公务员、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公务员等、
研究交流
研究室与国内外研究团体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日本岐阜女子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研究室的学习与生活:
★眼动实验设备操作学习(2016)
★基于VR实验的康复景观实验研究,本科毕业设计(2020)
★泉州公园声景观调研,大创(2017)
★集装箱再利用,大创(2016)
★厦门商业空间室内植物景观调研,课程实践(2017)
★永春五里街古镇振兴工作营,暑期工作营(2017)
★乡村景观改造提升,乡村景观竞赛(2019)
★培田乡村景观提升建造节,课程实践(2016)
★厦门某老年公寓见学,课程实践(2018)
★厦门仙岳山户外植物景观调研,课程实践(2018)
★研究生课程实践(2023)
★参与泉州社区营造活动(2019)
★巴根组毕业设计答辩(2020)
★人体工程学残障人士体验实践(2021)